经营范围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是具体的影响分析:
1、行业限制方面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有明确的行业范围,通常要求企业属于制造业或制造业和信息化相融合的领域。例如,一些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非制造行业的企业,就不符合申报的基本行业要求。
对于制造业和信息化相融合的企业,其主导产品须至少符合嵌入式软件(软硬结合)、信息安全系统(保障工业企业数据安全)、工业软件(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赋能制造业发展平台、以软件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等特征中的一项。
2、业务聚焦与专业化体现方面
专精特新强调企业的专业化,如果企业的经营范围过于宽泛、分散,可能难以体现出在特定细分市场的专注度和专业性。而如果经营范围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特定产品的深耕细作,将更有利于申报。
例如,一家企业专注于某一类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并且在经营范围中明确体现该核心业务,相比一家业务涵盖多种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前者在申报专精特新时更具优势。
3、与创新能力匹配方面
经营范围应与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匹配。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经营范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创新方向和重点。
如果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且能够通过经营范围看出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布局和努力,将有助于提升申报的成功率。比如,企业的经营范围包括新型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且在该领域有持续的创新投入和专利成果,这将对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非常有利。
4、产业链协同方面
从产业链角度看,经营范围能够体现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企业的经营范围与上下游产业紧密相关,能够展现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协同创新能力和价值,那么在申报专精特新时也会更有竞争力。
例如,一家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的电池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其经营范围围绕电池材料的创新研发和生产,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这种企业在申报专精特新时,其产业链协同的优势就会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经营范围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它不仅决定了企业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还影响着企业在评分标准中的表现以及最终的申报结果。因此,在准备申报材料时,企业应仔细审查自身的经营范围,确保其符合专精特新的要求,并能够充分展现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特点。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TOP
客服
电话
微信